最近,写了一篇关于他汀类药物与的文章,阅读量相当不错,在回答朋友们的提问时,张医生发现有一位网友的留言非常有意思,他说:吃他汀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血脂,但血脂得到控制的同时,肝也坏了,血糖也高了,一样是每日身处的痛苦之中,这样看来,他汀真的有必要吃吗?
其实这是一个关于“得”与“失”的问题,在开始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讲解之前,张医生讲一个刚刚发生在身边的事,这是周一的早上,值班医生告诉张医生,说4小时前收治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病人,这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,因为呼吸衰竭入院,用咱老百姓的话来讲,这个病人主要的症状就是喘不上来气。医生一查肺CT,发现老人的左侧胸腔大量积液,已经把左侧肺部完全压扁了,这是导致病人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。
这种问题其实处理起来并不难,只需要在他的左侧胸腔放一根引流管,把液体放出来就可以。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治疗性操作,病人的女儿居然不同意,而且在签字单上明确的签上了字。
刚刚听到这个消息,张医生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原因很简单,朋友们都知道,ICU拥有全世界最昂贵的花费,凡是愿意承受这种代价,把病人送到这里救治的家人,都是对病人康复抱有巨大期待的,一般来说,只要对病情有利,什么治疗他们都会同意。
像这种什么都不同意的,张医生还是头一次见到,为了防止医生们夸大其词,张医生打算亲自上阵,可见了家属后才发现,居然比那位医生描述的还要严重。张医生问她为何不同意这种治疗,她给出的答案是怕穿刺的时候疼痛,让老人遭罪。
张医生告诉她,重症医学科根本就不存在这个问题,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镇痛药,不会让老人感到特别的疼痛,更为重要的是,老人穿刺遭受的那点痛苦,与现在时时刻刻喘不上气的痛苦相比较,那就是九牛一毛。
她又说,穿刺有风险,万一有个三长两短,谁来负责?张医生再次劝她,老人做这种治疗,还有恢复的希望,如果不做这方面的治疗,全身的脏器都会因为缺氧而逐渐衰竭,最终走向死亡。即便张医生都说到这份上了,病人的女儿仍然是患得患失,犹豫不决。
张医生也逐渐失去了耐心,离开了沟通区,只留下当班医生与她继续商量。没想到,不一会功夫,值班医生便回来了,说家属怕老人在ICU害怕,要求出院。当然,这是患者家属的权利,张医生也阻止不了,只能尊重她的决定。至于老人的结局就不得而知了
故事就先讲到这里,让我们回到今天的话题,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,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两大基石之一。是治疗过程中必须使用的药物之一。很多朋友都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来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。
但张医生发现,越是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,朋友们就越担心它的副作用。他汀类药物主要的副作用有3种,分别是肝损害、横纹肌溶解和糖尿病。在这3种副作用中,朋友们最担心的是肝损害和糖尿病。看起来都不是小问题。
张医生在作品的开头就提到过,今天要聊的是得与失的问题,关于服药的收益,肯定是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,这是“得”;而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,就是朋友们最为关注的“失”,要想判断孰轻孰重,我们看一眼数据,就可以一目了然了。
2024年,来自欧洲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,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中使用,全因死亡率降低了22%,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了31%,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降低了38%,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需求降低了44%,脑血管事件减少了25%。此外,胆固醇每降低1 mmol/L,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2%,3年时降低20%,5年时降低23%,7年时降低29%。
2025年,来自国内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,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发生风险因具体副作用而异。肝损伤的发生概率约为1%~2%,肌肉损伤的发生概率为2%~5%,而新发糖尿病的风险则为9%~12%。此外,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风险约为0.04%~0.2%,且呈剂量依赖性,也就是说,用药剂量越大,副作用的发生风险越大。
通过这些数据,朋友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,对于服用他汀类药物这件事,我们的获益是远大于需要承担的风险的,也就是说,“得”远远大于“失”。如果朋友们因为担心副作用,放弃服药,寄希望于上天对您仁慈,不让心血管病再次发生,无疑是犯了和咱们前面故事中女儿一样的错误。
本来今天的作品到这里就该结束了,却有一位同事在看了作品后说:张医生你是不是傻,那位女儿分明不想为她的爸爸治病,才会找这么多借口。张医生确实没有这样想过,给张医生的感觉是,这位女儿一直都处在患得患失的情绪之中。
张医生很少把人往坏处想,她如果真的不想治,也不会把老人送到这么贵的地方来,更不会一直站在门外等消息。之所以最后有效的治疗没有实施,还是因为张医生没有取得她的信任,才会有了这么不好的结局。
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面对着巨大的不确定性,需要根据患病朋友的不同情况,迅速做出判断,还需要给予病人人文和心理关怀。在很多人眼里,老问题并不可怕,新的解决方案带来的新问题,才更加可怕。
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,如果对您有帮助,请关注我,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,我是张医生,下次再见。
股市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